本文编写于 1493 天前,最后修改于 1493 天前,其中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

《菊与刀》部分读书笔记


  • 这书估摸着前前后后看了快3年,看第一条记录才发现是高二的时候下载的,之后便束之高阁,直到今年的寒假因种种原因才将《菊与刀》的阅读提上日程,之后便刷刷刷终于看完了,果真是需要外部的动力嘛hhh。
  • 这种历史类别的书我是向来看了就忘的,这类书我觉得作为参考用书比较合适,但作为消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这个笔记也只能算是对本书的内容的一个索引,我尽可能的把自己还能记得住的地方总结一下,方便以后引用的时候查找。
  • 我看的版本是在kindle推网站关站之前下载的mobi版,为旅日学者萨苏的评注版,很庆幸很早之前就推送了这本书,不至于以后看不到

又因为是评注版,从本尼迪克特视角出发又可以引申到萨苏先生对中国人,对美国人对相关性格的阐述,故而能较为全面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同,从而在国际社会中相处的更加和谐,不至于在交流的时候犯了别国的禁忌被绊

从笔记中整理出的这本书的几个关键词

这本书的名称是《菊与刀》是意象化的日本文明日本性格的写照,这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极端的一面,在菊与刀的范畴下,这几个关键词值得深思,我从年后的笔记中整理了三点: 等级制度 绝对极端 耻感文化 别国做法 其他一些常识

等级制度

=> 嘲笑弱者臣服于强者的尊卑观念

  • 大户人家,洗澡也讲究严格的次序:首先是客人,依次是祖父、父亲、长子,最后是家里最下等的用人。
  • 在日本文化中嘲笑和歧视弱者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以此来刺激和鞭策弱者超越自己的极限变为强者。因为有这种文化传统,在日本即便是弱者自己也多不认为弱者值得同情,而认为这是自作自受。于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共同维护这一制度,
  • 在日本看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会发现“八路”出现的频率比在国内的文献还高,日本人对“八路”十分恼火,因为觉得这些土八路不讲道理——既然正面交手你打不过我,就应该俯首称臣,乖乖地屈服于我才对,哪有不肯认输到处游击的道理?这不是弱者应该做的事情嘛。

=> 对天皇的绝对忠诚

  • 与中国不同 ,日本没有经过三十六个王朝的改朝换代。虽然经历了一些变迁,但日本的社会结构并没有遭到破坏,其基本模式没有变化。在明治维新之前的一百年间,反德川统治的势力也是利用这种理论 ,而不是天皇神圣血统的理论。他们说,既然'忠'的对象是等级制中的最高者,那么在现存的等级制下就只能献给天皇。”即使在幕府时代,掌握实际统治权的“将军”(即幕府最高统治者)也未曾想废除天皇,只是把天皇架空,像神像一样供起来罢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天皇也保留了下来,但不同于英国王室的存在是英国革命不彻底的结果,日本天皇的存在却是因为日本人内心的需要,等级制最高的位置被天皇占据,才是最让日本人心安的一种办法。
  • 对于一个传统的日本人来说,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是件可怕的事情他需要给自己找个上司,需要在社会的等级制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则就有被作为社会垃圾抛弃的危机。这一点和很多中国人习惯于 “找组织 ”有相似之处,但是又有点儿不同。中国人找组织是因为相信组织可以庇护他,为他解决问题;日本人找组织是因为习惯,需要有个人管理他”。

=> 上级对下级的绝对服从

=> 不平等的男女关系

  • 对日本妇女而言,想生个儿子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也是因为只有当了母亲后才有地位。没有子女的妻子在家庭中没有稳定的地位。即使没有被抛弃,也不会有希望成为婆婆,能对儿子的婚姻和儿媳行使自己的权威。
  • 恐怕不少人要感叹难怪名家认为男人幸福的三大构成——中国厨子、英国花园洋房以外,还要有日本太太了。

绝对极端 耻感文化

=> 对于报仇与报恩的态度-极端

  • “义理”是日本研究中一个极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它统领着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基本含义类似于其他文化中所强调的“责任”“义务”的概念,但日本人将义理视为绝对的“债务”,其偿还的必然性和严苛性不容置疑。子女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有义务报答这份恩情,而父母之恩是子女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尽的。

=> 儒家文化的再发展-无法变通

  • 中国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中正平和”一直是为人处世所应追求和持有的风度。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子也曾说过“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也就是说,在做人处事方面,中国人所追求的是恰如其分,做得不够或做过了头这两个极端都是应该极力加以避免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抛弃一成不变的固定姿态,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形式,在坚持“仁”“义”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在中国文化的伦理体系中,“仁”一直是道德的最高准则,“这个道德(仁)本身被解释作‘仁慈’(慈善、博爱),而它实际意思上几乎包括了西方人所说的友好和睦的一切人际关系” 。而相比之下日本人则显得固执和极端的多。他们视“忠”“孝”的义理为绝对,哪怕所要尽忠尽孝的对象残暴不仁、蛮横无理也别无他法。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强调“施仁政”,并有“君舟民水”之说,认为如果皇帝昏庸无道那么百姓就有理由推翻他。但在日本,对天皇绝对的尽忠占据了日本人生活的最高准则。他们将天皇视为国家统一和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而非一个可能犯错的世俗统治者,因而对天皇的绝对服从就等同于对日本民族的忠诚和维护,是日本人身份认同的根本文化基因。

=> 名誉尊严视作第一位

  • 在日本,专业人士对其“名誉的情义”要求是十分苛刻的,但对它的保持却不一定是依赖美国人所理解的那种高度专业水平。教师会说:“出于对教师名誉的情义,我不能说自己不知道。”
  • 真正的尊严就在于各安其分,不卑不亢。王子和农夫都应如此。”托克维尔能够理解日本人的这个观点,那就是阶级差别本身并不让人感到羞耻。
  • 今天日本最高档的“料理”叫做怀石料理,其得名,就是因为当时的和尚过午不食,为了忍耐饥饿,被迫将烧热的石头放在怀里聊胜于无。
  • 在二战中战败的日本士兵被送回日本,其受到了身边人的鄙视

=> 菊花般的另一极端

  • 日本的女子习惯着和服参加活动。衣服大约也是有民族性的,大仲马就说过土耳其人穿着宽袍大袖飘飘欲仙,学了欧洲人穿制服,其形象就变成了盖好盖子的一瓶红酒。对日本女子来说,可能最能体现其美感的服装还是和服。所以相亲的时候眼前一亮,过后老觉得有被骗婚的感觉,
  • 日本的电影不需要有一个欢乐的结局,而只希望能够让人们对男女主角自我牺牲精神表示惋惜和同情。
  • 众所周知,日本人一向喜欢从自然当中获得乐趣,诸如观樱、赏月、赏菊、观赏新雪、在室内悬挂虫笼子以听虫鸣、赋诗、园艺、插花、茶道,等等。这些活动应当不属于一个满怀烦恼、富有侵略性的民族。

别国做法

美国人对政府的态度

  • 美国人的爱国和爱政府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观念中对政府就像防贼一样,用自己的警惕来保证它为民服务;而他们的爱国,是出于对这片给了他们美好生活的土地的自然眷恋。
  • 美国看一下就会发现,美国人的爱国主义很强烈,其原因在于美国人首先是爱家护家。爱国,是爱家的延长线上的概念。所以美国人爱国而不爱政府。日本则不同,认为国家是最高的,家只是培养为国效力的人的银行。

中国国际主义精神

  • 平型关战役八路军为抢救日本伤员而牺牲的战士,已经给出了血的答案。(此处存疑)

受到侮辱时候的做法

  • 暹罗人也不会对侮辱如此敏感。他们像中国人一样,当自己受到侮辱时,他们会让诽谤者处于可笑的境地,但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损害。他们说:“揭露对方无耻行径的最好办法就是退让。”
  • 一部分。在中国的伦理观中,如果一个人因为受到了他人的侮辱就开始使用暴力手段来报复,这将是错误的行为。中国人会对这种如此神经质的行为感到可笑。他们也不会费心地用一切光明正大的手段来证明这些中伤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人的自信

  • 一种新的信心,越来越可以在中国人的身上看到,这是一种基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自信,这种信心的基石不再是对祖先的信任,而是对自己双手的信任。我们很幸运地目睹了一个中国用自己的成就重新赢得自信和自尊的时代。

美国人道德准则

  •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人应该是“纸醉金迷”而没有信仰的民族;而到美国工作以后,我才知道,美国的普通老百姓看法与此迥然不同,从下层来说,美国长期是一个清教徒国家。这也是美国社会若干道德准则的最初出处。清教徒的原则,至今对美国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美日三国对于幸福的理解
  • 美国人的所谓“平均幸福”,实际上是一种很让人羡慕的东西。什么是“平均幸福”呢?解释起来就是不必去争取做“人上人”,也可以不用依附于谁,有求于谁,只作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过美满生活。
  • 中国和日本是不断遭到饥荒、兵乱袭击的社会,如果随波逐流,那根本无法得到美国人的“平均幸福”,而很可能成为乱世中的白骨。 战争对中国有利的一面
  • 中国比其他国家多打了三年内战,但是它的军队复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军队培养出的组织纪律性和严谨的生活习惯,使退伍军人成为推动这个略有些散漫的大国前进的催化剂。 中日关于宽容的态度
  • 如果对比于日本,中国的宽容精神恰似流水。水和刀无法相比锋利,然而刀再利也不能断水。假如今天让我们决定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我想这部分精神将是中国人宝贵的财富。而对于日本,我们期待的,或许是刀化为犁,只见菊花。 密苏里号上中国将军的话
  • 评:《菊于刀》这本书,至此全部结束,我的评论也将随之结束。我想,就用徐永昌将军在密苏里号上于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上的话作为我的收尾吧。这位没有受过正规基础教育,在军队中自己习字看书成长起来的老将军,却在此时说出了一段与其他人很不相同的话:“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一下过去。”以史为鉴,或许就是本尼迪克特女士这本书对包括日本人在内的整个人类的价值。

其他常识

人的多重性格的合理性解释

  • 今天的一个人,只要本人不因之精神分裂,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而不必担心引发混乱和不便。尼古拉·尼葛洛庞蒂管这个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叫——数字化生存。 榻榻米的连接处不能踩
  • 大人经常告诉孩子们:在这些榻榻米的连接处,古代的武士会用刀剑从房间底下把坐在这些地方的人刺死。只有厚厚的、柔软的榻榻米是安全的,连接处的缝隙则是危险的。 新年、被炉、吃橘子
  • 日本人家常有一个面积很大的炕桌,天气寒冷的时候,在桌上覆盖棉被,堆上橘子,然后一家人围坐,把脚伸进桌子底下吃橘子,是一种其乐融融的习惯。 美味的冰牛奶让人长高
  • 日本人自己说其原因在于二战后日本人开始喝牛奶和吃面包。面食和牛奶的引进使日本人摆脱了单一大米的食谱,让他们的营养结构更加合理。现在日本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夏天喝冰牛奶,

男人三大幸福构成

  • 评:看到此处,恐怕不少人要感叹难怪名家认为男人幸福的三大构成——中国厨子、英国花园洋房以外,还要有日本太太了。

枕草子的由来

  • 《枕草子》是十世纪日本平安时代两大女作家之一的清少纳言所著(另一个是写作《源氏物语》的紫式部)。清少纳言是一个创作欲望非常强烈的女子,据说看到一叠白纸就会按捺不住书写的愿望,而且活泼美丽,她的文字自然出格的不少。这部书的书名也有来历,当时天皇的皇后曾问担任女官的清少纳言最近写了些什么,纳言回答说写的是枕边杂记,“枕草子”的名称便由此流传下来了,内容是在宫中的杂记。

日本奇葩罢工

  • 现在,日本各地的罢工也没有减慢生产。工人们喜欢采用的罢工形式就是由工人“占领工厂,照常工作,通过增加产量而使管理者丢脸。[35]在三井财团所有的一家煤矿中,罢工者禁止管理人员进入矿井,并且把日产量从250吨提高到了620吨。足尾铜矿的工人在‘罢工’中也增加了生产,并把工资提高了一倍。”它们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阶级斗争,因为它们没有企图改变社会制度本身。现在,日本各地的罢工也没有减慢生产。工人们喜欢采用的罢工形式就是由工人“占领工厂,照常工作,通过增加产量而使管理者丢脸。[35]在三井财团所有的一家煤矿中,罢工者禁止管理人员进入矿井,并且把日产量从250吨提高到了620吨。足尾铜矿的工人在‘罢工’中也增加了生产,并把工资提高了一倍。”

俄罗斯人的由来

  • “撕下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就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这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欧文对俄罗斯人的一句著名评语。